經濟學大師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提出過一個有趣的「花錢矩陣」(The Spending Matrix),用來解釋人類在不同情境下花錢的心態與效率。
矩陣分成四種情況,每一種都會帶來不同的行為模式與結果。
四種花錢方式
|
為自己辦事 |
為別人辦事 | |
|---|---|---|
|
花自己的錢 |
最為經濟 |
最有效率 |
|
花別人的錢 |
最為浪費 |
最不負責任 |
矩陣分成兩個維度:
-
誰的錢 → 花自己的錢 vs. 花別人的錢
-
為誰花 → 為自己花 vs. 為別人花
① 花自己的錢,為自己辦事 → 最為經濟
因為花的是自己的錢,辦的是自己的事,每一塊錢都斤斤計較,希望花得值得。
💡 故事例子:
小美想買一台新手機,因為是花自己存的薪水,所以她仔細比較各大品牌的價格、效能、售後服務,甚至等到電商大促銷才下單。她不會亂花,因為這筆錢和效果直接跟她息息相關。
② 花自己的錢,為別人辦事 → 最有效率
雖然還是花自己的錢,但辦的是別人的事。這種情境下,人通常會「求快、省事」,不一定追求最便宜,但一定希望能有效解決對方需求。
💡 故事例子:
阿華要幫同事買一份生日禮物,他會在預算範圍內挑選品質不錯的東西,可能不會瘋狂比價,但會快速找到最合適的選項,因為重點是「讓對方開心」而不是省每一塊錢。
③ 花別人的錢,為自己辦事 → 最為浪費
當花的是別人的錢,又是為了自己辦事,人性往往會傾向享受、不計成本。因為花錢不是自己的痛,卻能得到好處。
💡 故事例子:
小強出差時公司報帳,他訂飯店不選最便宜的,而是挑最舒服的五星級,吃飯也大方點最貴的餐。反正最後都是公司付錢,他自然花得很豪邁。
④ 花別人的錢,為別人辦事 → 最不負責任
這是最沒有動力控制成本或效率的情況,因為既不是自己的錢,也不是自己的事。人通常只想快點交差了事,缺乏責任感。
💡 故事例子:
政府部門在採購辦公用品時,用的是納稅人的錢(不是自己的),而且東西是給所有公務員用的(不是自己專屬)。於是採購人員可能隨便選價格高卻不實用的產品,因為對他個人沒有直接影響。
為什麼這個矩陣重要?
弗里德曼的花錢矩陣其實揭露了激勵與責任的問題。
-
當「自己的利益」和「自己的錢」綁在一起時,人會自然而然做出最理性的決策。
-
但當責任與成本分離時,就會導致浪費或低效率。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企業與政府都在設計制度時,必須考慮到「如何讓負責的人也承擔適度成本或責任」,否則資源就容易被濫用。
✅ 小結:
-
花自己的錢 → 較節省
-
為自己辦事 → 較用心
-
花別人的錢、為別人辦事 → 最可能失控
下次你花錢時,可以想想自己正處於矩陣的哪個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