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花百億美元造車,在巔峰時差點收購特斯拉,“泰坦計劃”最終為何失敗?「曉涵哥來了」

📌 蘋果花百億美元造車,在巔峰時差點收購特斯拉,"泰坦計劃"最終為何失敗?「曉涵哥來了」

容易懂 Easy Know

蘋果這間公司很會做手機,像是iPhone。他們有個大夢想,就是想做一台超級厲害的電動車,連方向盤和腳踏板都沒有,完全自己開,像未來的車一樣!他們花了很多錢,找了很多聰明人,努力了十年。想像一下,這就像你花了很多時間和零用錢,想組裝一台最酷的樂高機器人,結果發現組裝這個機器人實在太難了,而且要用的零件還沒發明出來。正當他們努力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更酷的東西,叫做AI(人工智慧),就像給電腦裝上一個超級聰明的大腦。蘋果覺得,與其花那麼多力氣去組裝那台超級難的機器人,不如把精力放在研究那個「超級大腦」AI上,因為這個大腦可以用在更多地方,甚至也能讓車子變聰明。所以,最後他們就決定不造車了,把錢和人都轉去研究AI,希望做出更多厲害的產品。

------------------------------------------------------------------------------------------------------------------------

總結 Overall Summary

蘋果公司自2014年啟動代號「泰坦計畫」的電動車研發項目,投入數百億美元與十年時間,旨在打造一款顛覆性的全自動駕駛電動車。此計畫的構想甚至可追溯至史蒂夫·賈伯斯生前與團隊的討論,儘管當時因時機不成熟而未付諸實行。庫克接任後,看到特斯拉引領的電動車浪潮,遂於2014年重啟此計畫。蘋果對其電動車的願景極為宏大,目標是實現L5級別的完全自動駕駛,取消方向盤與踏板,以設計驅動理念打造一款極具未來感的車型,並整合先進的AI、感測器與電池技術。他們投入巨資,招募數千名來自各領域的頂尖專家,甚至建造專屬測試場,並一度與中國滴滴出行合作以獲取自動駕駛所需的龐大數據。

然而,泰坦計畫在執行過程中遭遇多重挑戰。首先是技術目標過於激進,L5級別的完全自動駕駛在當時及可預見的未來都難以實現,所需數據量與AI技術遠超預期。其次,計畫領導層頻繁更替,導致造車路線反覆搖擺,從最初的整車加L5自動駕駛,多次調整為僅研發自動駕駛系統,再回到整車製造,造成大量資源浪費與團隊目標不明。此外,汽車產業供應鏈與傳統3C產業截然不同,蘋果在汽車領域的初心者地位使其難以像在手機市場般主導供應商,且汽車的利潤空間遠低於蘋果慣常的高利潤產品,這對上市公司股東難以交代。更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特斯拉面臨困境時,馬斯克曾主動聯繫庫克,提出以600億美元收購特斯拉,但蘋果當時選擇了獨立研發而拒絕了這項提議,錯失了快速切入電動車市場的機會。

最終,促使蘋果放棄造車計畫的關鍵轉折點是2022年ChatGPT的橫空出世。這款生成式AI產品的發布,讓整個科技界意識到AI對未來產業的顛覆性潛力。相較之下,蘋果在AI領域的布局顯得緩慢,為了追趕AI浪潮,蘋果高層決定將大量資源從前景不明且回報週期長的造車計畫中撤出,轉而全力投入生成式AI與混合現實領域的研發。2024年2月,蘋果正式宣布終止泰坦計畫,將員工重新分配或遣散,標誌著蘋果十年造車夢的終結。此舉反映了蘋果管理層對公司戰略方向的重新聚焦,選擇將資源投入到最能體現其創新精神、最具潛力且符合其高盈利預期的核心技術上。

------------------------------------------------------------------------------------------------------------------------

觀點 Viewpoints

1. 蘋果的造車願景可追溯至賈伯斯時代:
早在2007、2008年,賈伯斯就曾與高管討論造車的可能性,他預見蘋果未來需要一台車,並提出了許多設計問題,顯示蘋果對汽車領域的興趣由來已久,只是賈伯斯當時認為時機不成熟。

2. 「泰坦計畫」是蘋果設計驅動理念的極致體現:
蘋果將造車視為「再造一個iPhone級的產品」,目標是L5級全自動駕駛,取消方向盤和踏板,由蘋果首席設計官主導設計,展現了蘋果對用戶體驗和未來科技的極高追求。

3. 領導層更替與策略搖擺是計畫失敗的關鍵內因:
十年內,泰坦計畫的負責人多次更換,每次都帶來不同的目標和方向調整,從整車加L5自動駕駛,到專注於自動駕駛系統,再回到整車,這種反覆使得項目失去核心焦點,資源被大量虛耗。

4. 汽車產業的特殊性挑戰了蘋果的固有優勢:
蘋果在3C領域對供應鏈有絕對話語權,能維持高利潤率。但在汽車行業,作為新手,蘋果難以強勢要求供應商妥協,且汽車的利潤率相對較低,難以滿足蘋果作為上市公司的盈利預期。

5. 蘋果曾錯失收購特斯拉的機會:
2020年特斯拉Model 3產能地獄時期,馬斯克曾向庫克提議以600億美元出售特斯拉,但蘋果選擇了獨立研發路線而拒絕。分析師認為這是一次錯失良機的決定,若當時成功收購,蘋果汽車的未來可能截然不同。

6. 生成式AI的崛起徹底改變了蘋果的戰略重心:
2022年ChatGPT的發布,讓蘋果意識到AI的巨大潛力與戰略重要性。相較於前景不明朗的造車項目,AI被視為決定公司未來生死的關鍵技術,促使蘋果將資源重新分配,全力投入AI研發。

7. 蘋果最終回歸「聚焦」的核心價值觀:
賈伯斯曾強調「專注」與「敢於說不」是蘋果成功的秘訣。庫克放棄泰坦計畫,並停止微星Pro的開發,將資源轉向AI,顯示蘋果重新回歸這種策略,聚焦於最具顛覆性、符合其創新精神且能帶來高回報的核心領域。

------------------------------------------------------------------------------------------------------------------------

摘要 Abstract

✅ 蘋果投入數百億美元與十年時間研發全自動駕駛電動車,代號「泰坦計畫」。
⚠️ 史蒂夫·賈伯斯生前曾有造車想法,但當時認為時機未成熟。
📌 蘋果汽車原目標是實現L5級別全自動駕駛,取消方向盤與踏板,設計科幻。
⚠️ 泰坦計畫因技術目標過高、造車路線搖擺不定及領導層頻繁更替而遭遇困難。
📌 蘋果曾拒絕馬斯克在2020年提出的以600億美元收購特斯拉的提議。
⚠️ 汽車產業供應鏈與利潤結構,對追求高利潤的蘋果構成挑戰。
✅ 2022年ChatGPT的發布使蘋果意識到AI的巨大潛力,成為放棄造車的關鍵原因。
📌 蘋果將「泰坦計畫」資源全面轉向生成式AI與混合現實領域的研發。
✅ 庫克的決定體現蘋果聚焦核心技術、追求創新與高回報的戰略調整。

------------------------------------------------------------------------------------------------------------------------

FAQ 測驗

1. 根據影片內容,史蒂夫·賈伯斯最初為何認為造車的時機不成熟?
A. 他相信當時的電池技術還不夠先進。
B. 他認為當時傳統汽車行業衰退,電動車市場尚未興起。
C. 他更想將所有精力集中在iPhone的開發上。
D. 蘋果當時的資金儲備不足以啟動這麼大的項目。

正確答案是 B。影片中提到:「喬布斯認為當下造車的時機並不成熟因為當時正值傳統汽車行業衰退而像特斯拉等電動車企還未興起」。

2. 下列哪一項不是影片中提及,導致蘋果最終放棄造車計畫的主要原因?
A. L5級別自動駕駛的技術目標過於艱鉅。
B. 計畫領導層頻繁更替與造車路線搖擺不定。
C. 蘋果與主要汽車零組件供應商的合作不順暢。
D. 生成式AI的快速發展與其戰略重要性提升。

正確答案是 C。影片中提到汽車行業供應商不會為蘋果妥協,但並未直接說明「與主要汽車零組件供應商的合作不順暢」是導致計畫放棄的主要原因,而是整體產業生態與蘋果高利潤要求不符。A、B、D都是影片明確提及的放棄原因。

3. 在特斯拉Model 3產能困難時期,伊隆·馬斯克曾向蘋果庫克提出收購特斯拉,當時馬斯克希望的收購價格約為多少?
A. 10億美元
B. 60億美元
C. 600億美元
D. 1.5萬億美元

正確答案是 C。影片中明確提到:「馬斯克希望的收購價格是600億美元」。

✡ Oli小濃縮 Summary bot 為您濃縮重點 ✡

https://youtu.be/tv8UR4tjntU

*

張貼留言 (0)
較新的 較舊

廣告1

廣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