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翔】如何偷换概念?辩论为了求真还是求胜?

📌 【罗翔】如何偷换概念?辩论为了求真还是求胜?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想講一個很複雜很複雜的概念問題叫偷換概念和辯論求證顧洪平這個人大家聽說過沒有清末民族的七人經托九門外影獲得了十三個博士學位在北大當老師的時候因為這個辮子被人嘲笑半生他有個著名的理論認為男人就應該娶小老婆說這是社會穩定的基礎理由是男人就像是茶壺女人是茶杯一個茶壺肯定要配幾個茶杯總不能靠一個茶杯配幾個茶壺這是一種什麼說明方法呢這叫類比法但那其實屬於托款概念因為茶壺茶杯跟人有啥關係呢再說我們喝綠茶不也是按杯喝嗎一杯一茶不正說好一夫一妻嗎馬上有人抬槓說泡一杯茶要放好多好多片綠茶而且茶葉味道是淡的時候還得換茶所以看來多期制度還是有合理性所以這種討論就沒法進行因為無論是一杯一茶還是茶葉多片都屬於偷換概念你看別人偷換概念其實你也會偷換概念而且你還會被別人帶著偷換概念人與茶和杯它其實沒有關係的不知道大家討論問題的時候有沒有經歷過這種偷換概念的情況最常見的例子就動物都這樣那人更應該這樣比如說狗都吃蟹那人還不更要天天吃人中黃我經常看到這種討論狗都這麼做那人不更要這麼做對吧那日本有一個著名的殺人性情案叫本春陽殺人案犯罪人犯案的時候剛剛滿十八歲犯罪人殺害了母女兩人還侮辱屍體按照日本的法律二十歲才成立所以這算未來未成年人犯罪一審二審都因為他是未成年人而判處無期徒刑最後這個案件到了日本最高法院結果呢檢察機關出示了被告人的一封信被告人認為自己並沒有犯什麼大惡理由是不過是一隻公狗走道路上碰巧遇到了一隻可愛的母狗那公狗自然而然的那這樣也有罪嗎他在給朋友的信上寫道說這個世界終究是由惡人獲勝的七八年之後等我出獄你們要舉辦盛大的party歡迎我因為這封信所以最高法院認為被告毫無悔改之意最後判處其死刑那本春陽的邏輯也就典型的投放概念不少人在辯論的時候喜歡投放概念一個這樣的原因就在於他們辯論的目的不在於求真而在于求贏他們並不重視真理的有無只在乎口舌之快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堅持和我一起獨立建國在理想國中你會發現蘇格拉底很干驚和想都喜歡辯論但蘇格拉底的辯論是為了辯證通過提出反對觀點通過正論反論來逐漸逼近真理但干驚而喜歡詭辯他們不認為存在真理所以沒有什麼嚴肅的討論因為所有討論在本質上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只在乎輸贏所有討論不過就是口嗨了古希臘有個著名的詭辯家叫歐布利德斯有一句他對一個人說你沒有失去的東西就是你擁有的東西對不對啊那人說對啊對啊對啊當然對啊接著歐布利德斯又說你沒有失去頭上的腳那你就是頭上有腳的人了那個人感覺自己受到了娛樂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反駁大家知道如何反駁嗎還有一次當有人說歐布里德斯說謊的時候他狡辯到說誰說謊誰就是在說不存在的東西那不存在的東西是沒辦法說的因此沒有人說謊大家發現沒有這根本就屬於明顯的偷換概念因為在第一個詭辯中他說的你沒有失去的東西指的是原來舊的東西而後面那個所謂的你沒有失去頭上的腳指的是從前從來就沒有過的的東西沒有失去前後表達了兩個不同的概念如此混淆使用就犯了偷換概念的錯誤而在第二個詭辯中不存在的東西前後表明的概念也是不一樣的前者指的是說謊者胡編亂造的東西而後者指的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事物有趣的是詭辯的人最喜歡指責別人詭辯偷換概念的人也喜歡所以指責他人偷換概念這主要是因為詭辯的目的不在於發現真理他們不需要嚴肅的對待概念他們只需要取得言語上的快感所以張三偷偷的抽電子煙女朋友非常非常生氣她說不要抽煙張三被人道過我沒有抽煙電子煙不是煙張三認為女朋友老是偷換概念明明自己抽的是電子煙偏要說自己在抽煙太不講邏輯了那張三就屬於典型的賊喊抓賊白馬非馬嘛他混淆了一般與特殊關係當然張生的目的其實不是為了辯論求真只是渾水摸魚一口準確地說其實就是吵架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脫放概念這個問題你有沒有有經常性的多款概念呢謝謝各位同學

容易懂 Easy Know
有時候大人們吵架或辯論時,會玩一種「文字遊戲」,叫做「偷換概念」。意思就是他們會悄悄地把討論的主題換掉,或是把一個詞的意思偷偷改掉,讓別人搞不清楚,這樣他們就好像贏了。比如,有人說「男人就像茶壺,女人是茶杯,一個茶壺要配很多茶杯」,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細想想,人怎麼能跟茶壺茶杯比呢?這就是偷偷把「人」和「物品」混為一談,完全不對。還有壞人做錯事,為了不認錯,會說「狗也會這樣啊,那我這樣做也沒什麼」,但狗跟人是不同的,不能這樣比。他們這樣做通常不是為了找到真正的答案,只是想贏得爭吵而已。所以,下次聽到別人這樣說話,你要小心,不要被他們「偷換」了。

總結 Overall Summary
這段影片深入探討了「偷換概念」這一常見的邏輯謬誤及其在辯論中的應用。影片開宗明義,以清末辜鴻銘的「茶壺茶杯論」(主張男人應娶多妻以維繫社會穩定)為例,說明其透過不當類比(將人比作茶壺與茶杯)來偷換概念,模糊了不同範疇事物的界線。影片指出,面對此類謬誤,人們往往容易被引導,甚至自己也開始進行偷換概念的辯駁,導致討論無法聚焦於實質。

影片接著舉出日本本村洋殺人案中的犯人為例,說明犯罪者也常利用偷換概念來合理化其惡行(將強姦殺人比作「公狗遇見母狗」的自然行為),以此逃避道德和法律責任,反映其毫無悔改之意。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人們使用偷換概念背後的主要動機:即辯論目的不在於「求真」,而在於「求贏」,只重視口舌之快,而非真理。

影片對比了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辯證法」與詭辯家的差異。蘇格拉底透過正反論辯,逐步逼近真理,目的在於發現事實。而詭辯家如歐布利德斯則不認為存在絕對真理,因此其討論僅著眼於輸贏。影片詳細剖析了歐布利德斯的兩個著名詭辯:「你沒有失去的東西就是你擁有的東西,你沒有失去頭上的角,所以你頭上有角」與「說謊者說不存在的東西,因此沒有人說謊」。這兩個詭辯的核心技巧,皆在於巧妙地利用詞語在不同語境下的多義性,或混淆概念(例如「沒有失去」前後指涉的對象不同;「不存在的東西」在前者是虛構,在後者是客觀空無),從而製造邏輯錯覺。

最後,影片指出一個諷刺現象:詭辯者或愛偷換概念者,往往最喜歡反過來指責他人詭辯或偷換概念。這是因為他們的目的僅在於言語上的快感和勝利,而非嚴肅對待概念以發現真理。影片以「張三抽電子煙」的例子總結,說明張三將「電子煙不是煙」的論點,混淆了一般與特殊的關係,實屬「賊喊抓賊」式的偷換概念,其目的同樣只是為了吵架或脫責。影片鼓勵觀眾反思自己是否也曾無意中偷換概念。

觀點 Viewpoints
1. 偷換概念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它透過悄悄地改變詞語或概念的意義,來誤導辯論方向。
2. 不恰當的類比是偷換概念的常見手法,例如將人類複雜的社會關係與茶壺茶杯等物品進行類比,忽略了本質差異。
3. 人們使用偷換概念的主要目的常常是為了在辯論中「求贏」,而非真正地「求真」或探尋真理。
4. 蘇格拉底的「辯證法」旨在透過正反論辯逼近真理,與詭辯家只為贏得爭論的目標截然不同。
5. 詭辯家擅長利用詞語的多義性,或在不同語境下混淆概念的定義,來製造邏輯上的假象以達成其目的。
6. 犯罪者也常利用偷換概念來合理化自己的惡行,藉此逃避責任或表達毫無悔改之意。
7. 諷刺的是,那些習慣使用詭辯和偷換概念的人,也往往最喜歡指責他人有同樣的行為。

摘要 Abstract
✅ 偷換概念是辯論中常見的邏輯謬誤,它透過改變概念或語義來誤導討論。
⚠️ 不恰當的類比(如辜鴻銘的茶壺茶杯論)是偷換概念的典型手法,混淆了不同範疇的邏輯。
📌 許多人在辯論中使用偷換概念,其目的在於取得勝利而非追求真理。
⚖️ 日本本村洋殺人案的犯人,亦以偷換概念來為自己的惡行合理化,顯示其毫無悔改之意。
🧐 蘇格拉底的辯論旨在逼近真理,而詭辯家如歐布利德斯則只在乎口舌之快與輸贏。
🤯 詭辯常利用詞語前後定義的模糊性或不一致(如歐布利德斯的「沒有失去」悖論)。
💡 理解和辨識偷換概念,有助於看清辯論的本質,避免被不嚴謹的邏輯所誤導。
🤫 諷刺的是,愛用偷換概念的人,也往往是最喜歡指責別人偷換概念的群體。

FAQ 測驗
第一題:影片中提到辜鴻銘的「茶壺茶杯論」試圖為多妻制辯護,這種論證方式被影片歸類為哪一種邏輯謬誤?
A. 人身攻擊
B. 訴諸權威
C. 偷換概念
D. 滑坡謬誤
正確答案:C
解釋:影片明確指出,將茶壺茶杯與人妻關係進行類比,是將不同範疇的概念混淆,屬於典型的偷換概念。

第二題:根據影片內容,人們在辯論中頻繁使用偷換概念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A. 為了追求真理,讓論點更為嚴謹。
B. 為了展示自己的學識淵博。
C. 為了在辯論中取得勝利,而非求證事實。
D. 為了創造幽默感,緩和辯論氣氛。
正確答案:C
解釋:影片多次強調,許多人辯論的目的不在於「求真」,而在於「求贏」,因此會不擇手段地使用偷換概念。

第三題:古希臘詭辯家歐布利德斯所說的「你沒有失去頭上的角,所以你頭上有角」這個詭辯,其核心技巧是利用了什麼?
A. 捏造不存在的事實。
B. 概念在不同語境下定義的前後不一致。
C. 錯誤地引用權威言論。
D. 攻擊對方的個人品格。
正確答案:B
解釋:影片詳細解釋,此詭辯的關鍵在於將「沒有失去的東西」(指本來就有的東西)和「沒有失去頭上的角」(指從未有過的東西)的概念進行混淆,利用了概念前後定義的不一致。

✡ Oli小濃縮 Summary bot 為您濃縮重點 ✡

https://youtu.be/5OEa29ZsCn4

*

張貼留言 (0)
較新的 較舊

廣告1

廣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