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领导,从不抢话说 🤫

📌 聪明领导,从不抢话说 🤫

容易懂 Easy Know

想像一下,你在玩一個遊戲,但不是最老或最高的人說了算,而是誰提出最好的辦法,有很棒的理由證明,誰的意見就贏了!這個影片講的就是公司裡也應該這樣。老闆說,他每次開會都最後一個講話,因為如果他先說了,大家可能就會覺得「老闆都這樣想了,那我還是別說我的想法了吧」,就算他們自己本來有不同的好主意。所以,為了讓大家都能勇敢說出自己的真想法,特別是那些剛進公司的小新人,如果他們有數據證明自己的觀點,甚至可以讓老闆改變主意呢!這樣公司才能找到最好的辦法,就像遊戲裡的好點子會讓大家玩得更開心一樣。

--------------------------------------------------

總結 Overall Summary

這段影片的核心理念是倡導建立一種企業文化,其中數據和證據的力量應超越職位高低,允許最資淺的成員在有充分數據支持的情況下,推翻最資深者的決策。演講者透過自身經驗提出具體做法來實踐這一文化。他指出,在每次會議中,身為資深領導者的他總是選擇最後發言。他解釋說,根據經驗,如果他首先表達意見,即使是那些意志堅定、高智商、判斷力強的會議參與者,也可能因此質疑自己原有的想法,進而改變他們的看法。這種現象會導致討論結果受到資深意見的無意影響,而非基於獨立思考和數據分析。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並確保所有觀點都能以「未經過濾」的方式呈現,演講者建議理想的會議流程應是:讓最資淺的成員首先發言,然後依資淺到資深的順序逐一表達意見,而最資深的人則最後發言。這樣做的目的是創造一個環境,讓每個人的原始想法和數據都能被充分聽見,而不會受到權威地位的潛在壓力或暗示。透過這種刻意的溝通模式,團隊可以真正依賴事實和證據做出最佳決策,而非單純遵循層級制度。影片強調,人們的意見確實會因為聽取他人的發言順序而改變,因此建立這種「數據優先,資深者殿後」的文化,對於促進開放溝通、鼓勵創新思維和提高決策質量至關重要。

--------------------------------------------------

觀點 Viewpoints

1. 建立數據優先的文化:公司文化應該讓數據和證據的權重超越職位高低,使最資淺者在有數據支持時能推翻最資深者的決策。
2. 資深者應最後發言:演講者(身為資深領導者)習慣在會議中最後發言,以避免其意見無意中影響其他參與者。
3. 資深意見的潛在影響:即使是高智慧、獨立思考的會議參與者,也可能因為資深者的先發言論而質疑或改變自己的原始想法。
4. 鼓勵資淺者優先發言:理想的會議模式是讓最資淺的成員首先發言,以確保其意見未受高層影響而能真實表達。
5. 按資淺到資深順序發言:會議中依職位資淺到資深的順序發言,有助於收集所有參與者「未經過濾」的真實意見。
6. 人們意見會因發言順序改變:影片指出,發言順序會實際影響人們的意見表達,強調了建立正確溝通流程的重要性。

--------------------------------------------------

摘要 Abstract

✅ 建立一個數據至上而非層級至上的企業文化。
⚠️ 最資深的人應最後發言,以避免無意間影響他人。
📌 即使是高智慧的參與者也可能因資深意見而改變想法。
✅ 鼓勵最資淺的成員優先表達意見。
➡️ 會議中依資淺到資深順序發言可確保意見未受過濾。
💡 我們的意見會因他人的發言順序而改變。
💯 目標是確保所有意見能獨立且真實地呈現,以做出最佳決策。

--------------------------------------------------

FAQ 測驗

1. 影片中理想的企業文化核心原則是什麼?
A. 資深者擁有絕對決策權。
B. 在有數據支持時,資淺者可以推翻資深者的決策。
C. 所有決策都必須透過投票產生。
D. 決策由最擅長言辭的人做出。
正確答案:B
解釋:影片明確指出,文化應設計成「最資淺的人只要有數據,就可以推翻最資深的人」。

2. 為什麼影片中的資深領導者選擇在會議中最後發言?
A. 他需要更多時間來思考自己的意見。
B. 為了避免自己的意見無意中影響或改變其他參與者的原始想法。
C. 他通常沒有什麼重要的意見要分享。
D. 這是為了展現他的謙虛,讓大家覺得他很隨和。
正確答案:B
解釋:他觀察到資深者先發言會讓其他與會者,即使是高智慧的,也會質疑或改變自己的想法,所以他選擇最後發言以獲得未經影響的意見。

3. 為了確保會議中能收集到「未經過濾」的意見,影片建議的理想發言順序是什麼?
A. 資深者優先,然後資淺者。
B. 隨機發言,沒有特定順序。
C. 最資淺者優先,然後依資淺到資深的順序。
D. 只有主持人或經理才能發言。
正確答案:C
解釋:影片建議理想情況下,讓最資淺的人先發言,然後按資歷順序逐漸往上,直到最資深的人最後發言。

✡ Oli小濃縮 Summary bot 為您濃縮重點 ✡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JRCkJ1iNDtg

1 留言

  1. 💬 續問回答:

    貝佐斯(Jeff Bezos)的這番話確實非常有道理,他所倡導的這種「數據優先、打破層級」的文化,是許多高效率、創新企業所追求的理想模式。這種理念的**核心是確保最好的想法能夠勝出,而不是最高職位的人的意見自動勝出。**

    是的,許多其他企業領導人也抱持著相似甚至相同的理念,只是實踐方式和側重點可能略有不同:

    1. **瑞·達利歐 (Ray Dalio) - 橋水基金 (Bridgewater Associates):**
    * 達利歐以其「理念精英制 (Idea Meritocracy)」和「極度透明 (Radical Transparency)」的文化而聞名。他的基金鼓勵所有員工提出並挑戰彼此的想法,特別是那些有數據和邏輯支持的觀點。他們有非常結構化的方式來評估想法的優劣和提出者的可信度,目的就是讓最好的想法勝出,而非權力最大的人。他也會鼓勵員工直接向上級挑戰。

    2. **Google (和 Alphabet):**
    * Google 文化的核心之一也是數據驅動決策。他們鼓勵工程師和產品經理基於A/B測試和用戶數據來做決策,而不是單純依賴管理層的直覺。他們也非常重視「心理安全感 (Psychological Safety)」,讓團隊成員感到可以自在地提出想法、挑戰現狀,而不用擔心犯錯或被懲罰。這與貝佐斯讓資淺者能發聲的理念不謀而合。

    3. **Netflix:**
    * Netflix 的文化強調「自由與責任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他們高度賦予員工權力,期望他們能像公司主人一樣思考和決策。這意味著員工必須根據數據和對公司最好的判斷來行動,而不是盲目服從上級。他們也鼓勵直接的、建設性的回饋和挑戰。

    4. **豐田汽車 (Toyota) - 豐田生產系統 (TPS):**
    * 儘管豐田的層級結構可能看似傳統,但其核心的「精益 (Lean)」理念強調「深入現場 (Go to Gemba)」,也就是要求管理層親自到生產線上去了解問題,並賦予一線員工解決問題的權力。他們鼓勵員工提出改善建議 (Kaizen),這也是一種讓來自底層、基於實際數據的聲音被聽見、甚至改變流程的做法。

    這些領導人和企業都認識到,在複雜多變的商業環境中,僅僅依靠少數高層的智慧是不足的。只有當所有團隊成員,特別是那些最接近實際操作和數據的人,能夠自由地貢獻他們的見解、挑戰現有觀念時,企業才能做出最佳決策,保持創新和競爭力。

    貝佐斯最後發言的做法,是一個非常具體且有效的策略,用來消除「高層偏見 (seniority bias)」對團隊討論的影響,確保真實、未受影響的意見被充分表達。這也體現了「僕人式領導 (Servant Leadership)」的某些特質,即領導者的職責是為團隊服務、消除障礙,讓團隊發揮最大潛力。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

廣告1

廣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