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 and Share Subscribe

哈佛正義課程(第一課~第二課)

 

詳細課程(含中文翻譯)可以去朱學恆的開放課程網站下載回來
http://www.myoops.org/main.php?act=course&id=2258

Photo of three lions
hunting on the Serengeti.

這是哈佛大學公開的第一則課程,跟學生的互動和老師Michael Sandel生動的講解,讓整個課程看起來就像聽大師演講一樣舒服。

「(Sandel)能在這麼大的班級中相當有效地掌控課堂對話,像一個指揮家般分別指揮號角及銅管樂器的演奏。他認為道德困境是如此深刻,人們只能藉由思考跳脫這種苦惱。」

-Kathleen Sullivan,前正義課研究助教,現任史丹佛法學院教授

 

老師Michael Sandel在第一和第二堂課程講的重點,大致整理如下:

Dilemma Stories 困境故事四則,告訴你,正義比我們直覺中的印象更難:

  • 如果你開著高速的路面電車,剎車壞了,電車軌道的前面有五個工人在施工,另一條支線只有一個工人,你會選擇轉向支線,撞一個人?還是直走撞五個人?
  • 如果你看著電車開過來,你在天橋上,看著電車失控衝向五個工人,如果此時旁邊正好有個大胖子,把他推下橋去,就可以卡住電車,救五個人。你會把他推下去嗎?
  • 你是醫院的急診醫生,有六個工人,經歷了可怕的電車車禍(XD),送進急診室急救,五個輕傷一個重傷,如果只救那個重傷的,其他五個會死。如果不救重傷的,那麼其他五人就可獲救。那你會救一個重傷的人?還是救五個輕傷的人?
  • 如果有五個需要不同器官移植的人,在死亡邊緣,卻沒有捐贈者。此時出現了一個健康的人來醫院健康檢查,正在隔壁打瞌睡,把他的器官偷過來救活這五個人。你會去偷摘取健康人的器官來救活其他五個人嗎?

四則故事,期待的結果都是最好去犧牲一個人而拯救五人。但因為劇情的不同,每個人遇到的正義問題也越來越難。

哲學,就是把我們日常習以為常的邏輯抽離,我們以為的事情,變得更模糊,由於對理性的渴望,我們後來的不斷思辨,讓我們重回到認知,更深入的了解和定義人生課題。

這進退兩難的故事,就是抽離我們習以為常的邏輯的引子,它衍生了我們對道德的定義探討,什麼是道德

道德由不斷的探討和思辨演化,
我們已經能簡單的分成兩派:

  1. 絕對論的道德
  2. 結果論的道德

絕對論,假定有與生俱來的絕對道德,不會因為情勢而改變的道德標準。
結果論,以你行為所造成的結果,判斷你的所作所為是否道德最後的關鍵。

結果論道德的定義,幫助了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的誕生,Jeremy Bentham (邊沁)(1749-1832) 是近代功利主義的祖師爺。

image

功利主義的主張,是民主精神的延伸。

提倡追求「最大幸福快樂」(Maximum Happiness),認為實用即至善的理論,相信決定行為適當與否的標準在於其結果的實用程度,也就是以大多數人幸福的總和為依歸。

更簡單的功利主義精神歸納:

  • 行為本身是否帶給人幸福快樂(Happiness)?
  • 行為的後果是否帶給人幸福?
  • 能夠為「最多人」帶來「最大的幸福快樂」便是「最好的行為」。

若用功利主義回頭解釋那四則困境故事,你會發現,功利主義在執行上是非常有效率的,但也相對違反我們感情上的溫暖。

犧牲一個人,可以就回五個人。就算他是無辜路人的,為了大眾的幸福,也有執行的必要!

自從Benthams(邊沁)先生提出反對功利主義後,有很多聽了以上類似故事而覺得不舒服的大哲學家,也紛紛用各種邏輯去回應功利主義的不合理性,試圖破壞功利主義的架構。

例如

  • 對 「少數」 的權利不尊重
    民主邏輯的缺憾
  • 不可能把各種「價值」,轉計算成金錢
    價值都能量化?人命也可以?
  • 快樂或幸福 能評量?
    你怎麼評論讀莎士比亞名著能帶給我的快樂幸福會比看哈利波特來的多??

 

但是把功利主義駁倒了,若不用功利主義,還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恐怖攻擊前一天,抓到了一個疑似恐怖分子,你認為他知道重要情報,會殺死數千人,但問不出來。折磨拷問他是符合正義的嗎?

 

哈佛正義課程,
真的是我看過最精采的演講!

0 意見:

張貼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