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 and Share Subscribe

賭博業不是服務業

本文摘錄改寫自「為什麼賭場越蓋越豪華」文

image

 

當今世界,從商家到政府到學術界,都把賭業歸類為服務業。

以上討論,便是以“賭業是服務業"的 “共識"為基礎的。

然而,這個“共識"是正確的嗎?能把賭博看作是一般的消費行為嗎?

能把賭客看作是一般的消費者嗎?

能把賭博價格(賭客劣勢)看作是一般的服務價格嗎?

能把賭場看作是一般的服務業嗎?


如果認為賭博是消費行為,那就首先必須搞清,這種消費的消費對象是甚麼。

如果賭客在賭場中是以賭博器具和賭場設施為消費對象,那麼,賭客對這些東西的質量一定是敏感的,需求價格對於賭場豪華度的彈性一定是高的,賭場服務便一定是按質論價的。

如果事實不是這樣,那一定意味著賭客不是以賭場提供的服務器具和設施為消費對象的。


那麼,他們消費的是甚麼呢?如果找不到其他可能的消費對象,則只有一種解釋,賭博者根本就不是消費者,或者至少,他們主要的角色不是消費者。

不是消費者是甚麼?只有一種可能:投資者!如同股票交易所的股民,那間交易大廳及其桌椅板凳的消費者,他們的主要角色是投資者。

 

賭客的性質也是這個邏輯。有人認為,至少有一部分人到賭場去是純粹為了消磨時光的,他們輸給賭場的錢就是他們為購買這個消磨時光服務所付的價格。

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的最大可疑之處是:

一位賭客為購買一定時段的“消磨時光"所須付的價格是完全不確定的。

他昨天為消磨四個小時的時光付出了一百塊錢,今天為購買同樣長度的時間卻付出了一萬元,明天的四個小時可能是免費的,後天可能是倒找的……。

僅此一點就可以斷定:這不是一種消費價格。

 

賭博之所謂樂趣(或癮頭)的根源不是對那些好玩的機器和賭枱的把玩和留戀,

而是賭客對贏錢之可能性的期望!

賭場所設計的、旨在勾引賭客去追求這種可能性的“決策-期望"方式。

賭客正是在這種設定的“希望-失望-再希望-再失望"的輪回中“不覺日中天"的。

賭場之所以具有消磨時光的功能,不是因為賭客在消費,而是因為他們在投資。

 

 

我們假定有兩間銀行儲蓄所,一間金碧輝煌,另一間骯髒破爛。

在利率一樣的情況下,存戶們當然都願意到第一間去開戶存款辦事。

但如果前者的存款利息率低於後者,試想一下,有幾個人會因為後者骯髒破爛而避之,前者金碧輝煌而趨之。

這裏的關鍵是,利率是一種金融價格,而不是服務質量價格,它只能作為存貸市場上調節投資行為的經濟杠杆來用,而不能作為操縱服務設施間質量價差的一條經濟杠杆來用

 

賭博價格(賭客劣勢)與酒店的房間價格不是一類的價格。

 

賭博價格是更象銀行利息率那樣的反映投資回報率的金融價格,

賭場業是一種介於招待服務業與金融業之間的兩棲產業。

 

 

賭場越蓋越豪華的競賽  其邏輯很像軍備競賽,是一種不健康的商業競爭,而是賭場間為追逐競爭優勢所促成的一種合成謬誤(fallacyof composition)。

 

它導致了在需求量沒有相應增長的情況下的供應量單方面的無限膨脹和平均成本的不斷增加。

拉斯維加斯那些被淘汰炸掉的賭場酒店的平均壽命是19年,其中最新的只用了7年就炸掉了。


        這顯然是一種社會浪費。從經濟學意義上說,這是一種“市場失敗"(market failure)

個人ROE

ROE的意思是投入的錢,最後可賺得的最後利潤。

中文是「投資報酬率」。

而從 投資的錢 → 最後的利潤

尚需兩道步驟。

投資的錢 →  可運作資源 (會計上稱為Asset 資產)  →  賣出產品和服務才有「收入」 →  最後的利潤

 

image

ROE =(淨收益/營業額)×(營業額/總資產)×(總資產/股東權益)
=(邊際利潤率)×(資產周轉)×(槓桿比率)


 



從八字上可以看出個人的資質和個性,



若個人的資質和個性是上天賦與的恩賜,



那最終 人的價值也可以用簡單的詞彙表示:「人生財富」



個人的ROE即是 個人條件 → 人生財富



一樣,需要兩道步驟去達成財富的取得



個人條件 → 資源 → 收入 → 人生財富





個人REO = 人生財富 / 個人條件 = ( 人生財富/ 收入 ) x ( 收入/ 資源) x ( 資源/ 個人條件)



 



有人可以靠著個人條件取得大量的資源,例如 人脈、權力、魅力、影響力。



有人可以靠著資源換取大量的收入,例如業務、顧問諮詢、中介。



有人可以從收入存下許多財富,例如 省錢節約、有效善用眼前所得。



 



大部分的人都擅長上述三種能力其中一種,就像許多人的八字五行中總是會缺少某幾種元素,可能是金 可能是木。



有了這分析,我們可以更明瞭自己需要借力使力的方向。不一定是自己要練就某種能力,也可以藉由配偶或朋友協助自己達成漂亮的個人ROE



 



 



參考: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2%A1%E6%9C%AC%E5%9B%9E%E5%A0%B1%E7%8E%87



參考:http://www.projectup.net/blo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7835%3A2012-01-09-12-43-58&Itemid=11

強弱相吸

image

简单的用命理排盘程式检查自己的八字

image

身强的人代表著强的意志

身弱的人代表弱的意志。

 

然而世间有得必有失

身強人的成功模式是屬於英雄式的,比較有噱頭,能夠被人傳頌,

所以廣為人知,而身弱人的成功,是依靠別人的協助而來的。


如果以個人的能力而言,身強人的能力最強,但若說到領導組織,反而是身弱人的強項。

身強的人適合當創業型老闆或基層主管。

身弱的人適合當高階管理的上班族。

 

身強的領導會吸引身弱的跟隨者,

身弱的領導會吸引身強的擁護者。

身強的一方會吸引身弱的伴侶,

身弱的一方會被吸引到身強的伴侶身邊。

 

身弱者,因為自己的意志力、能力自知有限,

故平日就會注意身邊的人事實地物的各種資源,不用橫力,知己知彼。

身弱領導人站在團隊最後面看別人衝鋒陷陣,搖旗吶喊作加油團,每天在公司晃來晃去,看起來很忙,其實什麼也沒作。一旦需要作決策,他們說:這件事情,我回去好好研擬一下。研擬了半天,一點消息也沒有,最後,員工只好自己想辦法解決。

因為能欣賞別人的才華,廣納建言,借重他人的長處而成事,不爭鋒頭,把舞台留給員工,反而能得到部屬的擁護,而吸引許多有才華的跟隨者。

然而身弱者,要注意自己的順從性,把自己的弱發揮到最單純的個性,方能把舞台留給身邊的人。
有些不入格的命盤:身弱的人有正印、偏印、比肩、劫財等四星提供能量,造成要弱不弱,要強又不及,對於許多事情強調自主性、又不想讓人看不起、硬做但又不執行徹底,虎頭蛇尾敷衍了事,結果造成了失敗的領導。

 

 

身強的領導者,平日反應精明能幹,英明挺拔,你問個問題,他馬上反射給你五個答案。你會不會覺得,自己好像問了個蠢問題,浪費了老闆的時間?

或者你一邊做,老闆站在旁邊指揮,最後看不下去,自己來處理。下次遇到問題,不敢發問,又不敢強出頭,覺得多做多錯,不做不錯,反正事到臨頭,老闆就會撿去自己做。

員工會日久養成依賴的習慣,最後,身強的老闆只得事必躬親。

在這種領導者之下,身強的職員由於個性和意志也強悍,硬碰硬與領導意見不和,理念不對而求去,慢慢的身強的領導旁邊就剩下了好管理好聽話的身弱職員。

身強的領導者,容易以為對事不對人,忽視了事情其實是來自人的基本性,要多去注意下頭的人之特點。

 

八字指示出個性上的種子好壞,知道自己個性上的特點,等待到了對的時辰和施予適度的養分,就有發芽茁壯的機會。

不舒服的設計

 

  • 如機場、火車站等公共場所因為不希望有人躺在椅子上面睡覺,影響其他旅客。所以往往會在長條型的椅子上,多加了幾個扶手在中間。

  • 台北車站等後室不設座位、大街不設垃圾桶、垃圾不落地政策。

  • 台灣高鐵不人性正反面設計

  • 台灣悠遊卡超商刷卡機斜面設計

  • 連鎖速食業者為了讓客人快吃快走,所以桌椅故意弄成讓人久坐會感到不舒服的設計。

  • 因為和伙房員工人數有限,餐飲業者故意讓座位很少。

  • 台灣atm為了讓你記得拿走提款卡,強迫你先拿卡片才會吐錢的ATM提款機。

  • 某些旅館為了避免客人外出時沒有把住宿鑰匙歸還櫃檯,會故意把鑰匙設計的非常巨大笨重,不易攜帶,藉此提高客人乖乖交回鑰匙的比率。

  • 工廠的職員用傳統卡片打卡,不用先進指紋機。因為產線上的勞工指紋會磨損。

上面分別有一到六個孔(或數字),其相對兩面之數字和必為七

口訣是:天一、地六、南三、北四、東五、西二。

同與不同

大部分的人都存在著兩極化的願望,希望馬兒跑的快、又希望馬兒不吃草。

希望自己跟別人不同,但又希望自己不要變成指點焦點。

在看了這篇文章:

大部份的消費者在挑選衣服準備購買的時候,心裡同時存在著兩個完全相反的「願望」。
第一個願望是,她希望穿得「與眾不同」,讓大家注意到她的美麗!
另一個願望卻是,她希望穿得與別人「相同」,可以符合這個社會的框框。
學者發現,人性就是這樣無可救藥,想腳踏兩條船、兩者都兼顧,但是,一個人怎麼可能同時「相同」又「不同」呢?
有趣的來了,學者發現,還真的可以!

消費者懂得以「一前一後」來解決既想相同又要不同的貪婪願望。他們發現,人們會先選擇「相同」,再去求「不同」,比方說,人們往往先找一個大家能接受的「品牌」,然後,在該品牌這麼多衣服中,再挑一件顏色最特別的....

發現以前不解的矛盾,突然想通了。

原來在於我們出生於「同」,所以追求「不同」

我們活於「不同」,又追求「同」

 

就以要不要加入「臉書」這個範例來看。

傾向追求「不同」的人們,對於要不要加入「臉書」是個掙扎。

想要不加入「臉書」,但是比這張表,將會很很大的不便。

若加入「臉書」,就沒辦法顯示出「不同」

image

 

於是人們會自己找尋一個規避的出路,加入「臉書」

但不用「臉書」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更新圖、不發文、不按讚。用消極的「不用」來證明自己的「不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