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無產階級掌握權力後,它是否還能保持無產階級的本質?

 

 一、巴枯寧的質疑:權力必然腐化

巴枯寧(Mikhail Bakunin)是無政府主義的代表人物,他在1872年第一國際上質疑馬克思:「你說要讓無產階級統治,但既然權力集中於少數人手中,那這少數人不就變成新的統治階級嗎?」


換句話說,他認為「任何形式的統治都會產生新的階級壓迫」,即使原本是以「解放」為名。


這其實就是無政府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之間最根本的分歧:

  • 馬克思主義認為:可以透過「無產階級專政」作為過渡階段,最終實現「無階級社會」。

  • 巴枯寧則認為:一旦建立專政,就不可能回到「無階級」,因為權力會自我延續與固化。


⚖️ 二、馬克思的立場:權力是「過渡手段」


馬克思當時的回答確實不完整,因為他所處的時代,尚未出現無產階級真正執政的實例(例如蘇聯的建立還要再過40多年)。

他主張「無產階級專政」只是過渡時期,目的是:


消滅舊的階級結構與資本制度,最終導向「國家自行消亡」。


但巴枯寧指出的問題是——一旦少數革命者掌權,他們是否真的會自願讓出權力?


🧠 三、歷史後驗:巴枯寧的預言幾乎成真


後來的歷史(例如蘇聯、中國等)確實印證了巴枯寧的部分憂慮:

  • 無產階級政黨掌權後,往往形成新的官僚階層。

  • 權力集中導致階級再生(黨內菁英 vs. 普通工人)。

  • 最終「無產階級」變成了名義上的,而不是實質的階級。


因此,這句話有很深的現實批判意涵:


「當無產階級獲得權力,它就不再是無產階級。」

這並非反馬克思,而是對「權力本質」的哲學追問。

*

張貼留言 (0)
較新的 較舊

廣告1

廣告2